瀏覽次數(shù):-作者: 方志辦 信息來源: 轉(zhuǎn)自本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4-12-06 13:15:46 |
興寧客家山歌源遠流長,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客家文化,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興寧客家山歌最先是民眾中間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傳唱的口頭文學?,F(xiàn)查有文字記載的興寧客家山歌是明代石馬鎮(zhèn)何南鳳(1588—1651年)創(chuàng)作的《十哀兮》。其次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羅浮鎮(zhèn)巖前村劉建楷所創(chuàng)作的120首山歌。辛亥革命后,革命志士創(chuàng)作了獨具一格的紅色歌謠。民國十七年(1928年)成立了客家歌謠研究會。 1930年至1935年間,民間老藝人朱滿在神光山下辦起忠義堂,培養(yǎng)出24名可以出口成歌、對答如流的山歌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人民把山歌作為勞動號子。改革開放后,興寧客家山歌又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1990年梅州山歌節(jié)后,興寧有4人被評為山歌大師,6人被評為山歌師。
興寧客家山歌唱腔多而富特色。據(jù)調(diào)查,興寧客家山歌唱腔有14種。其中水口山歌、羅崗山歌、石馬山歌和羅浮山歌較為有名,流傳整個客家地區(qū)。興寧客家山歌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豐富,具有很強的文學藝術(shù)性。它不但繼承了《詩經(jīng)》賦、比、興的手法,而且創(chuàng)造了比喻、隱喻、雙關(guān)、對比、想象、夸張、擬人、打景等8大類手法。其表現(xiàn)手法主要有:道情歌、尾駁尾山歌、疊字歌、逞歌、猜歌、虛玄歌、諷刺歌、罵歌、古怪歌、耍歌、哭歌、數(shù)字歌、中藥名歌、古今傳奇歌等。興寧客家山歌內(nèi)容豐富,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廣泛性。按山歌內(nèi)容可分為: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和雜歌8大類。
興寧是百萬人口大縣,久負盛名的山歌之鄉(xiāng)。興寧山歌數(shù)量多、山歌故事多和山歌手多已成為典型。據(jù)調(diào)查,興寧目前除有文字記載的山歌共7000多首外,仍有許多根植于群眾中口頭傳唱的山歌,無法計算。有山歌故事210多個,有能出口成歌,對答如流的山歌手500余人。這些都是寶貴的地方文化藝術(shù)財富。
【陳賢英】
陳賢英,女,乳名勝梅,又叫秀美,也有人叫她陳二娘、陳嫂等。1912年出生于坭陂鎮(zhèn)東山寺的梨窩哩。幼年生活艱苦,13歲到刁坊鎮(zhèn)做童養(yǎng)媳。21歲時嫁到新圩藍布,因丈夫廖木松當兵音信全無,而到興城謀生,后嫁給店主羅啟云(花名羅飯甄),2004年逝世。
陳賢英11歲跟著盲妹阿鳳學歌,記性好,一聽就會。嫁到新圩后隨丈夫到梅縣謀生,又學到不少山歌,基本上能隨口而歌。 1945年在興城遇到山歌手張剳衹和草虱衹,學到很多唱法和各種古老山歌,而成為山歌精,與張剳衹和草虱衹并稱興寧三朵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陳賢英用山歌宣傳黨的政策,鼓勵人們積極生產(chǎn)。1990年10月,在梅州山歌節(jié)上評為梅州四位山歌大師之一。2011年5月,廣東星海音樂學院授予她嶺南音樂名家榮譽稱號。
【周天和】
周天和,男,1930年9月出生于徑南鎮(zhèn)徑心。1938年至1946年在興寧徑心小學、梅縣南口中學、南口嘉蓮補習學校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徑心油羅大隊搞文藝宣傳工作。1958年7月調(diào)入興寧縣山歌劇團創(chuàng)作室工作。1990年在興寧山歌劇團退休。是廣東省曲藝家協(xié)會、民間文藝協(xié)會會員。曾任興寧市山歌協(xié)會會長、政協(xié)興寧市第五至十屆委員。
他喜愛客家民間藝術(shù),才思敏捷,出歌快,即席對歌,風趣幽默,能以字新腔,依情變腔,注重與對方或觀眾交流?,F(xiàn)已有三代徒弟,約30人。1952年開始利用民間故事創(chuàng)作竹板歌并進行演唱。先后創(chuàng)作了《張郎休妻》、《春催杜鵑》、《梁祝姻緣》、《十五貫》等63個五句板長篇傳本。編寫長短五句板作品近百件,其中有30多篇先后在市、縣獲獎。出版了《竹板歌》、《興寧民間歌謠集》等著作,還有一大批作品被錄制成VCD唱片,在國內(nèi)外發(fā)行。1990年10月,在梅州市山歌節(jié)上,8個比賽項目中,獲4項第一,3項第二,總分第一名而榮獲山歌大師稱號。2011年5月,廣東星海音樂學院授予他嶺南音樂名家榮譽稱號。
【鐘柳紅】
鐘柳紅,男,1961年5月出生于興寧縣刁坊鎮(zhèn)。是興寧市山歌協(xié)會副會長,梅州市民間文藝協(xié)會理事。1980年起參加山歌演唱,一直活躍在梅州市各縣區(qū)農(nóng)村。1983年開始跟鐘春華、羅滿及文化館的老師學習山歌演唱技藝,后拜山歌大師周天和、余耀南為師。1990年起,參加了多場山歌擂臺賽和曲藝賽。2003年起,被梅州紅星影視公司聘請為竹板歌的特約演員及作者。主要作品有《賀新年》、《夫妻情》、《大嫂戲小叔》、《奇冤昭雪》、《善惡必報》等。他先后舉辦山歌培訓班5期,培訓1000多人次,收徒傳藝8人 。
他喜愛客家民間藝術(shù),特別是五句板的創(chuàng)作、演唱。能自彈自唱,能用家鄉(xiāng)語言和特有的五句板腔調(diào)演唱,并能熟練運用五句板各種腔調(diào),能熟唱100多本唱本,深受群眾歡迎。1990年后,先后12次獲得省市各樣獎項。1990年參加梅州市山歌擂臺賽獲優(yōu)秀山歌手,1999年參加深圳龍城竹板歌擂臺賽獲第二名。2007年在東莞鳳崗六省竹板歌擂臺賽中獲金獎。2010年被評為梅州市山歌大師。
【鐘偉華】
鐘偉華,藝名大聲古,男,1956年3月出生,徑南鎮(zhèn)章印村人。自小喜愛山歌,師從羅滿、周天和、余耀南等人。是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梅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1990年被評為梅州市山歌師,2010年被評為山歌大師。1981年起活躍在梅州、廣州、惠州、深圳、東莞和廣西桂林及新加坡等地,以五句板、客家山歌、說唱等形式表演,深受群眾歡迎。他唱腔好,思維敏捷,善于即景創(chuàng)作對唱,擅長山歌對駁,并能以三弦伴奏,聲情并茂。優(yōu)秀作品主要有:《花姑娘尋老公》、《雙夫情》、《實習丈夫》、《等得郎大妹又老》、《山歌大師賀新年》、《客家明星賀新年》等。2003年在廣東省山歌擂臺賽上獲一等獎;2004年在東莞舉辦的四省山歌擂臺賽上榮獲山歌王稱號;2009年評為廣東省民間歌王稱號;2010年在東莞鳳崗八省山歌擂臺賽上榮獲金獎。2009年后,廣州花都、東莞樟木頭、鳳崗等地舉行省際山歌大賽、擂臺賽中,特邀他擔任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