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興寧制作的民間傳統(tǒng)花燈,與北京六格花燈(宮燈)一脈相傳,承載著千百年來濃厚的客家民俗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花燈文化。說到興寧花燈,就不能不提龍?zhí)镦?zhèn)磐石圍的花燈,因為這里的花燈數百年來一直綿延相傳,獨具特色,在我市的花燈史上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位于興寧市中部的龍?zhí)镦?zhèn)物產豐富,人杰地靈,素有粵東商貿重鎮(zhèn)的美譽,歷經數百年風雨的磐石圍坐落于該鎮(zhèn)。磐石圍的袁耀模和袁秀炎兩家是目前村里僅有的還在制作花燈的人家。 今年78歲的袁耀模從20歲開始獨立制作花燈,至今已有58個年頭。58年來,出自袁耀模老師傅之手的花燈少說也有3000盞。別看袁師傅年近八旬,但是做起花燈來眼不花、手不抖,從破竹、扎架到糊裱、裝飾,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 袁耀模說:這個花都有雙重意義的,一方面是好看,另一方面是代表人丁。所以說賞燈賞燈就是這個意思,過年春節(jié)期間賞燈,其實賞燈的意思就是去祖先那里報到的意思,告訴他們,我們添了新丁。 而今年65歲的袁秀炎獨立做花燈也已經三十多年。在袁秀炎師傅家的三樓,記者看到,屋頂掛著、地上擺著,滿滿當當都是各式各樣的花燈,既有已經完工的,也有正在制作中的。袁師傅告訴記者,自己做花燈的這門手藝還是從自己的爺爺那一輩手口相傳傳下來的,為了不讓這門手藝失傳,4年前,他又把手藝傳給了自己的女兒。 袁秀炎女兒袁遠霞說:如果一個人做的話,做一盞就差不多要二十天左右。如果是一家人一起做的話,就差不多一個星期左右,我現在正式接我父親的班,都有四年了。我覺得破竹子是最難的,對我來說,還有中間的這個電機這一部分是最難的。 相傳,磐石圍花燈始于明末,當時,磐石圍袁氏遠祖于京城貿易,偶然之際學得制作花燈技術,老年回鄉(xiāng),自作自賞,族人皆贊嘆,遠祖便將制作技藝授于眾族人,三百余年延綿相傳,技藝不斷改進,遂成為具有特色的磐石圍花燈。據袁耀模老師傅介紹,在以前,磐石圍超八成的族人都能制作花燈,族內還設有花燈協會統(tǒng)一管理和指導,很有規(guī)模。 袁耀模說:我們明末清初就已經有花燈工作坊了,當時就成立了花燈協會。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全部的花燈由他們統(tǒng)一安排。誰做什么,做多少盞花燈,全部都由花燈協會安排。其他的村民就只要制作,不用去擔心銷售。最多的時候大家都在祖屋的廳堂里面做,做的多的時候,一年要做1000多盞。 磐石圍花燈種類很多,有大圓型燈、半圓型燈、扁柏、大六門燈、小六門燈、寶蓋燈、觀音燈等。制作材料以麻竹、色紙、顏料及白石泥為主。燈的構件有特定名稱,制作工藝精巧,還有各式各樣的配件,分別代表不同的吉祥含義。 袁遠霞告訴記者,因為是傳承,所以在樣式等各方面他們都保留傳統(tǒng)風格,不過,在選材和制作方面,他們也在尋求創(chuàng)新和突破。 袁遠霞說:所有的這些零部件,都是按古時候傳承下來的。因為我們不想改變它的特殊性,這是它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我們改變的就是讓紙色變得更新穎,更有色彩,不會讓它顯得特別單調。而且材質我們現在也肯定用的是越來越好的東西。我們主子現在都是用麻竹,然后暴曬,然后再用藥水去浸泡,這樣才不會被蟲子蛀。我們目前還有兩款花燈是用綢布來做的。綢布比較耐用,而且又新穎。我們里面用綢布,然后再用貼紙貼在外面。 隨客家先民一道從中原遷徙而來的花燈,是客家地區(qū)特有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折射著獨特的花燈文化內涵。而磐石圍花燈歷史文化積淀濃厚,集編織、扎作、印花、剪紙、雕刻、糊裱、裝飾于一體,融典故、傳說、詩聯、書畫于一身,蘊含著人類繁衍的深刻內涵,賦予了豐富的人文理念,藝術性、觀賞性、民俗性非常強,是粵東客家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花燈。 袁耀模說:我們這個花燈現在在全國都出了名的,中國花燈之鄉(xiāng)的招牌就在我們興寧這里,所以大家都認為不能失傳,要傳承下去。 袁遠霞說:這個畢竟是傳統(tǒng)的東西,以后來說如果我們年輕人不去學的話,慢慢他就會失傳。目前來說,花燈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至明年正月十五,廣東省第七屆花燈文化節(jié)暨興寧市首屆花燈文化旅游節(jié)將在我市舉行。相信在此次的花燈文化節(jié)上,我市的花燈匠人們將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花燈文化,制作出更多更具代表性的花燈,擦亮我市花燈之鄉(xiāng)的金字招牌。